王陽明與稻盛和夫:“心學”與“心法”的完美融合!
一、“心學”與“心法”的完美融合
王陽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色彩。在大明王朝中期,浙江余姚誕生了一位文武全才的軍事家哲學家,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集立德、立言、立功為一身的奇人。他先后打敗了多個令朝廷無可奈何的山賊盜匪,并以其睿智22天就平叛了預謀8年之久的寧王造反,更是創下了軍事奇跡。后在貴州龍場悟道完善了他的心學“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成為中國古代心學創辦人。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27歲創辦京瓷集團,52歲創辦日本第二電信KDDI,這兩家公司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78歲出任破產重建的日航董事長,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實現了“V”字形的反轉,做到了三個第一:利潤率世界第一,準點率世界第一,服務水平世界第一。被譽為日本20世紀的經營之圣,稻盛哲學創始人。
兩個人的出生時間間隔500年,其思想仔細讀來,兩位大圣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都在用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最通俗的故事:一個叫心學,一個叫心法,無非是人心,人性即人心,打仗也罷,經營企業也罷,大抵如此。
王陽明是軍事家,卻沒有軍事巨作留下,他一生無敗績,屢戰屢勝,有人問王陽明,這都是靠什么取勝的,王陽明答“心學”;稻盛和夫是個企業家,創辦兩家世界五百強,成功挽救日產航空破產,耗時極短,卻很少看見稻盛和夫有什么管理大論,最能代表稻盛和夫的就是“心法”。
但是,看王陽明的心學,期望用來解燃眉之急,成一己私利,往往不得解;看稻盛和夫心法,抓住阿米巴核算模式不放,想一招制敵,卻屢試屢敗。
二、沒有無中生有,哪來的殊途同歸?
王陽明和稻盛和夫在精神上的共同點:一個叫良知,一個叫為人何謂正確。王陽明講,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人性善,只是來到世界上,被歪風邪氣污染,染上了惡習,良知被蒙蔽,所以才會干些壞事,而修煉心學就是要擦拭去那些污垢,恢復本來的面目就好。王陽明講“去人欲,存天理”,天理即良知。
稻盛和夫在他經營企業的過程中,經常碰到很多問題。譬如稅務的問題、員工離職的問題、產品質量的問題等,在如此多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稻盛和夫總結出來一套決策哲學,當經營者在碰到疑難問題,而又沒法解決時,作為一個人,該怎么做才算正確了?他相信,按此指引,人就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舉個例子,有個部門經理,每月上報經營數據,這個月如果再能多100元就可以獲得更高級別的獎勵,當大家都讓經理虛報100元就可以完成,經理開始犯難了,要不要這么做,這么做的后果其實沒什么,就算領導知道了也是小事,然而,他開始問自己,這件事要不要做,作為一個人,這好像是弄虛作假,想到這里,這個經歷斷然拒絕了所有的惡念。稻盛和夫將“作為人,何謂正確”是所有問題的哲學前提。
王陽明留下的兵書幾乎沒有,唯一留下的是“致良知”。而“致良知”是王陽明幾乎窮盡一生才提出的理念,“作為人何謂正確”也是稻盛和夫歷經無數波折才總結的經營圣經。本質上,他們基于人性善基礎上的哲學理念是在幫人恢復善的本性,讓善能夠發揮到最大。
王陽明和稻盛和夫在行為上的共同點: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他們總是無中生有。而很多人驚詫于王陽明用兵如神時,王陽明卻能夠經常無中生有,但有一點是王陽明每戰必做的功課:深入現場了解每片地形,而絕不盲目聽從他人的描繪,他認為只有在現場才能找到答案。此外,他每戰必分析敵方心里,采取靈活的策略,把他的部隊劃分成10到20人一個小組,步步為營,組長有絕對的軍事指揮權,對戰役的結果負責。這與稻盛和夫在京瓷集團實施的阿米巴小組,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巴長對經營結果負責的模式如出一轍。
三、讓 “被動執行”轉變為“主動創造”的阿米巴模式
稻盛和夫為了配合自己經營理念的執行,創造了阿米巴經營模式,讓企業劃分為更多的阿米巴,每個阿米巴都能成為一個小單元,為經營負責。為什么是這樣?打仗要消滅敵人,而辦企業要創造利潤,只有將利潤分成一個一個小單元,每個單元都為創造利潤做貢獻,整個公司的利潤不就大了么?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理解阿米巴核算,稻盛和夫經常拿家庭開支表來對比阿米巴結算表,收入減成本減費用等于利潤。當稻盛接受日航時,很多人認為稻盛和夫的這套阿米巴只適合制造業,不認為稻盛和夫的團隊能夠發揮作用,結果,日航神奇的恢復讓業績驚呼神奇。對于稻盛和夫而言,阿米巴是一套理念,家庭開支表誰不會用,而不是針對制造業計算的那一列一列實物。
王陽明的兵法、稻盛和夫的活法,一個不講兵法,一個不講工具,卻能夠發揮如此之功效,而這全在乎以不變應萬變之“無中生有”。
在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中,到處是王陽明“良知”的影子。比如稻盛和夫說,要判斷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邏輯,還應當看它是不是符合人類的道德標準,要思考其與人類價值的相關程度。稻盛和夫信奉的是天理良知,兩人的精神世界十分契合相通。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網絡
文 | 稻盛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