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不要賭天意,不要猜人心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張元干
古時候的讀書人都想通過科舉入仕,有人寒窗苦讀數十年滿腹經綸,白發蒼蒼還尚未中舉;而有人并未熟讀詩書才疏學淺,年紀輕輕卻已登科及第。
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總是感嘆世事難料,天意難違。
有道是形勢比人強,在天意面前,我們往往顯得微不足道。
從古至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里的“我”就是天意。
漢高祖劉邦出身市井,早期不過是個不起眼的泗水亭長,縱然白手起家也能登基稱帝、坐擁萬里江山;
楚霸王項羽武功蓋世,古人評價他“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然而他最終兵敗如山倒,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天意是人生的軌跡、是命運的安排,看起來虛無縹緲,有時甚至有些喜怒無常。
人生在世,誰能不煩惱憂愁呢?盡管無法將扭轉天意為我們想要的那樣,但我們卻能調整自己的心態,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不問天意,即是古人常說的“樂天知命”——順應天道安排、遵循自然規律,知道人生每個階段該做什么,進而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
這樣我們才能寵辱不驚,困頓時不至于絕望,得意時不至于輕狂,保持內心的安寧。
曾國藩:“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一個人成功與否,是天意和個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若是把天意難測作為借口,那樣人們只會逃避現實,放棄努力;若是過分在意得與失,那又會令人心生執念,更容易誤入歧途。
《增廣賢文》中提到: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做人應該專注于自己的內心,專注于完善自我。只要自己成熟完善了,那取得成就便是水到渠成了。
因此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提到:“天地雖大,只要心存良知,心懷善念,哪怕只是凡夫俗子,也有可能成為圣賢。”
二、不要猜人心
“筆頭風月時時過,眼底兒曹漸漸多,有人問我事如何?人海闊,無日不風波。” ——姚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