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經營哲學的實踐思考
稻盛和夫先生獨創的經營模式——阿米巴經營模式,源于稻盛創業早年的困境,當時他一個人既負責研發,又負責營銷,當公司發展到100人以上時,覺得苦不堪言,非常渴望有許多個自己的分身可以到各重要部門承擔責任。于是,他把公司細分成所謂“阿米巴”的小集體,從公司內部選拔阿米巴領導,并委以經營重任,從而培育出許多具有經營者意識的領導。這種方法的核心,是把企業劃分成獨立核算單元,每個單元就是一個阿米巴。稻盛締造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京瓷、KDDI,能夠一直保持高收益并可持續發展,按他自己的說法,其奧秘全在他的經營哲學和阿米巴組織。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面臨環境越來越困難,許多企業的管理者也逐漸分身乏術,阿米巴的經營模式也逐漸熱火起來,成為許多中小企業引入的對象。從稻盛經營哲學形成的歷史來看,稻盛經營哲學形成于二戰后日本經濟從低迷到崛起階段,期間經歷了戰后的資源匱乏、勞工制度、能源危機、金融危機等諸多不利發展環境,當時的日本企業所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遠比中國近十年來國內、國際市場還要嚴峻艱難得多。
從目前國內眾多企業享受了中國近30年改革開放,處于快馬加鞭一路凱歌市場機遇爆發階段,僅僅只是最近遭遇到市場大幅萎縮,經營步入困難,讓絕大多數企業認可“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的自然生存法則,還是沒有深刻的體會。
從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的發展階段來看,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從開放改革30年形成的市場機遇型經營轉換到靠管理哲學提升經營水平的發展階段。讓他們來完全接受誕生于危難之際的稻盛經營哲學,也是有點強人所難。
還有日本的文化傳承、文化氛圍與國內的有所不同。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逐步融合了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形成了日本特色的、以“菊花與刀”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意識形態,并在經濟和企業發展領域扎根和延伸,形成了“苦干不苦、銳意創新”的整體文化氛圍。反觀中國近代以來,傳統文化,社會整體價值觀較為混亂,各種急功近利、竭澤漁利的利己主義價值觀在潛規則掩護下大行其道。要當前的企業盛行利已主義的情況下完全接受稻盛和夫經營哲學利他之心,也真是勉為其難。
從稻盛先生獨特的人生經歷和修為境界來看。稻盛先生少年時期得過肺結核,算是“死過一回”的人,對物欲得失看得相當的淡,人生的意義看得非常的高;稻盛先生成長過程中接受陽明心學、佛教影響,具有異常震撼的領導魅力,屬于生而知之的極少數的“企業圣人”。而我們一般的企業經營者,沒有稻盛先生這樣的傳奇經歷,需要艱苦卓絕的學而知之和過而改之才有可能達到稻盛先生那樣的人生修為境界。
因此國內企業在實施稻盛經營哲學的落地,核心就是每一個阿米巴的經營者都要具備稻盛的思想和行為理念。實現阿米巴經營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企業經營者的人格魅力,經營者必須具備“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并為社會做貢獻”的明確信念;一個是所謂的“哲學共有”,即共同的經營價值觀和哲學。實現全員共有的價值觀和哲學,改變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價值觀,不會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目標,世界上最難的事情,莫過于改變他人的思想。世界上有短期內改變全體員工的理念和價值觀的成功案例嗎?